王曉健:雙循環新格局下的銀行探索廈門國際銀行境外澳門國際銀行理財貸款
廈門國際銀行附屬機構集友銀行由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于1943年倡辦,在深耕當地的同時廣泛服務東南亞華僑華人群體,目前華僑華人資本占比近三分之一,在東南亞華僑群體中影響力較大。附屬機構澳門國際銀行最初由東南亞華僑設立,華僑華人資本占比近50%,至今已有近50年的歷史,是澳門當地排名前三的銀行。廈門國際銀行兩家境外附屬機構的股東中均有大量的愛國華僑,是愛國、愛港、愛澳的重要力量。廈門國際銀行聯動港澳附屬機構,依托在海外尤其是東南亞華僑華人群體中深遠的影響力和良好口碑,高舉華僑金融大旗,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將華僑金融從內地沿海、香港和澳門向東南亞輻射。廈門國際銀行充分依托附屬機構在東南亞的影響力,持續強化與東盟國家的聯系,并推動集友銀行在東盟國家研究設立分支機構,深度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服務外向型經濟,助力暢通外循環。
廈門國際銀行積極踐行閩澳“并船出海”戰略合作方案,持續參與閩澳金融合作創新,推動閩籍企業赴澳發債融資,截至2022年6月末,已累計助力100余家閩籍企業實現赴澳跨境融資超過130億澳門元,并發揮集友銀行和澳門國際銀行在港澳窗口企業作用,加大對在港在澳閩籍企業及其關聯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同時,廈門國際銀行依托國際化優勢,凝聚全行力量,充分發揮金融紐帶的作用,助力香港科創產業發展和澳門產業適度多元發展,爭當香港北部都會區建設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的金融先行者。此外,依托廈門市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創新基地建設,聯動澳門國際銀行,助推與包括葡語系國家在內的廣大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開展創新合作。
廈門國際銀行針對外向型企業提供國際結算、信用證等一攬子跨境金融服務,更好地助力外向型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對于外貿型小微企業量身打造“國行貿e融”“外貿e貸”等貿易融資產品,紓解外貿型小微企業融資難題。2021年,廈門國際銀行跨境貿易融資全年累計發生額同比增長300%。同時,作為首批上線“跨境理財通”的城商行,廈門國際銀行帶頭先行先試,并為境內赴澳人群量身打造個人信用類消費貸款產品“助澳貸”,有效填補了赴澳人才專屬消費金融服務空白。2022年以來,廈門國際銀行著力提升跨境金融服務質效,對公端圍繞“數字化、場景化、區域化”原則,搭建“跨境E站通”跨境金融服務平臺,零售端發力跨境理財,以南北雙向鑒證開戶為服務紐帶,打造跨境理財通、跨境按揭貸、跨境消費貸三大拳頭產品。針對海外僑商僑企跨境采購、銷售、籌資等場景,廈門國際銀行通過“速e證”“速e融”“速e兌”等產品為其提供信用證、匯兌結算和貿易融資方面的服務;針對外貿型僑企,提供多種形式的跨境融資,覆蓋外貿僑企全產業鏈經營周期。
廈門國際銀行注重人才與技術的交流,在上海、香港和澳門均設立培訓中心,形成了以內地為“一體”,以港澳為“兩翼”的人才培養格局。建立長效穩定的人才交流溝通機制,加強三地機構人才培養合作和聯動,推動人才有序流動。在全行暢通的人才交流機制下,廈門國際銀行為集友銀行和澳門國際銀行選派了大量業務精通且思想政治過硬的管理人員,使其成為最貼近內地的港資、澳資銀行。2017年,廈門國際銀行并購集友銀行,助力其邁向高效發展之路,集友銀行總資產由2016年末交割前的540億港元提升至2021年末的1800億港元,增幅超200%;澳門國際銀行廣州分行、杭州分行持續深化經營管理變革、凸顯跨境經營業務特色,成為當地外資銀行中的佼佼者。與此同時,集友銀行和澳門國際銀行也為廈門國際銀行輸送了大量具備海外背景和豐富管理經驗的金融人才,這些海外管理人才擁有港澳先進的公司治理和風險管理經驗,在優化廈門國際銀行管理團隊、保持管理優勢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同時,廈門國際銀行加快建設全行科技統籌聯動機制,推動統一科技平臺下多法人系統共存,已實現澳門國際銀行的核心系統整合,正積極推進集友銀行系統整合工作,在保證數據安全的前提下,提高集團并表管理能力以及科技系統建設維護效率,并在附屬機構積極推廣科技創新孵化機制,助力其金融科技創新與數字化轉型。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